壶瓶山镇土家族“哭嫁歌”走进校园,非遗传承人培养年轻学员,文化薪火代代相传

常德新闻网 阅读:1 2025-07-14 03:34:39 评论:0

壶瓶山镇,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,这里不仅风景秀丽,更有着丰富的土家族文化。近日,一项旨在传承和保护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“哭嫁歌”的活动在校园内展开,非遗传承人携手年轻学员,共同谱写了一曲文化传承的动人乐章。

“哭嫁歌”是土家族民间传统的一种婚嫁习俗,它以独特的哭唱形式,表达新娘对父母、亲人以及家乡的依依不舍之情。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,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情感和智慧,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,壶瓶山镇的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,为年轻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哭嫁歌”教学活动。活动现场,非遗传承人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,向学员们讲述了“哭嫁歌”的历史渊源、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。

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,学员们纷纷拿起麦克风,尝试着模仿“哭嫁歌”的唱腔。虽然初学者们的声音略显稚嫩,但他们的热情和努力却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掌声。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,学员们逐渐掌握了“哭嫁歌”的基本技巧,开始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“哭嫁歌”。

为了让年轻学员们更好地理解“哭嫁歌”的文化内涵,非遗传承人还为他们讲述了许多关于土家族婚嫁习俗的故事。这些故事不仅让学员们感受到了土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,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“哭嫁歌”所蕴含的深厚情感。

在非遗传承人的精心培养下,年轻学员们逐渐成长为“哭嫁歌”的传承者。他们不仅在校园内举办了一场场精彩的“哭嫁歌”表演,还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带到了社区、乡村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土家族文化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壶瓶山镇 *** 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。为了培养更多“哭嫁歌”传承人, *** 不仅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,还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支持。此外, *** 还鼓励和支持年轻学员参加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赛,让他们在比赛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。

如今,“哭嫁歌”走进校园,非遗传承人培养年轻学员,已成为壶瓶山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“哭嫁歌”的传承队伍中,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,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
总之,壶瓶山镇土家族“哭嫁歌”走进校园,非遗传承人培养年轻学员,不仅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传承,更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。让我们共同期待,在不久的将来,更多优秀的“哭嫁歌”传承人涌现出来,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常德新闻网直属运营,发布常德最新时政、民生热点、问政互动与消费维权信息,打造常德市民的数字生活服务平台